用同樣的方式,就只能得到相同的答案。

 

大學後主修經濟,經濟學很大一部分是在以既有資料預估未來,

很多電影,預測未來的電影,也都是根據過去行為的pattern,

得出即將發生的解答。

 

人的行為,是否一定可被預測?即使論語強調不貳過,說到爛的大道理,

都強調要透過自省修正行為,免去再三遭受同樣命運的機會,

但實際上,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明訓,

也非過於悲觀的言論,說穿了,只是看穿人性後務實的結論罷了。

 

一直以來,覺得自己有大家所說的勞碌命,

即不管到怎樣的公司,曾經是怎樣的悠哉環境,

過個3-5個月,多會演變成一個操勞不堪,人力嚴重不足的單位,

超過負荷的工作量,逼自己更有效率更快速的結案,

當然,也常就伴隨著較高的失誤率,

還有過度繃緊的神經,和著苦苦的壓抑,愁眉深鎖,胃痛,失去耐性。

我常觀察游刃有餘的,我老公(哈),實在不能理解,

為什麼總會發展成這般不同的境地,真的是一種人一種命?

 

這個假日,還打算該周六清晨還是周日清早前往辦公室,

老公有意無意的一段話,加上早晨的陽光,以及,惰性(現在身體真的不太容易積極阿...),

放棄了加班的念頭,決定好好打理屬於自己的假日生活,

用力的玩,用力的放鬆,用力的轉換心情,用力的補眠。

 

然後,週一,主管對外求援,一下子,我們這組很多案子都分派出去了。

 

不用什麼事情都攬在身上,工作不是非得拼了命完成才正確阿... 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被這次經驗有些衝擊到,推想如果假日加班了,頂多是分出去的案子變少,

但對我個人來說,並沒有太多好處(大概只有加班費是加分項吧...)

一直以來吃苦耐勞的習慣,好像走了一條最吃力不討好的路,

苦了自己,也得不到讚賞,更沒有實質的大額加薪跟快速升遷,

終究能成為紅牌的,還是具有向上管理人格,或者靠爸一族的人,

燃燒自己的,終究成為燭淚,照亮別人成全了他人,自身卻充其量了一攤不起眼的廢燭。

 

作對的事,比把事都做完重要。

如果沒有老公的提醒和家庭的牽絆,

我的工作運,應該還是會繼續沿著同心圓般的螺紋打轉著,

繼續著勞碌命的職場生涯,繼續悲情的自殘著,

安於扮演著自以為悲壯的阿信阿...

 

所以說,人的未來,好像還是有些可能性,不是那麼絕對可預測吧?

自己得時時提醒自己,只作對的事,別瞎忙,懂得取捨,很要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