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時間點落在1984年,內容讓然很自然的想起歐威爾的小說“1984”
(或者,電影是刻意選在1984年?),身在前東德箝制思想的大環境(這種
方式並非共產主義的本意,故柏林圍牆尚未倒塌前的東德,在再起以前
東德稱之),一群藝術工作者在明處做困獸之鬥,一位安靜的竊聽者,選
擇默默支持的被他竊聽的“朋友”,當然,有可能也是以另一種態度反抗
大環境。

人可能不能改變大環境,但是,人決定有權利做選擇。所謂情非得已,也
是出自自己排列的優先順序。

忘了是哪裡的影評,做出以上類似的結論,這讓我想起最近一本暢銷書:
“經濟殺手的告白”,作者不只一次提到:人生是很多很多的巧合,加上
自己的選擇而組成的。人一生的際遇,可能無法完全掌握,人定勝天這樣
的說法,總覺得過於樂觀與狂妄,但我堅信,人還是有選擇的權利,只怕
對所有的事情都選擇放棄決定,或者,在放棄決定後,以埋怨的姿態作結。
當然,要追求一些,就有必要犧牲一些,猶如風險與獲利的關連,就是這種
trade off,支撐起經濟學這門學科的骨幹,從沒有人說選擇是件容易的事情,
只是,即使選擇不自己做決定,也別以為就不需要對這後果負責任。

以上說的好像太繞口了一點...


電影最後,竊聽者翻開書的那一剎那,真讓人感動的說不出話,在此並未著墨
太多情節,就讓有興趣的人保持好奇心去一窺究竟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