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年初,研究所同學有的當兵退伍、有的從國外回來,對金融業工作躍躍欲試。
身為“圈內人”,在與他們分享我的想法與經驗時,我猛然發現自己在這兩年其實長大很多,
所謂:壓力,是成長的助力,現在回過頭來看先前,或許是因為已經度過,所以十分認同這句話。
因為工作內容對時效性非常要求,加上身邊的人腳步很快、沒有時間停下來教你,
逼的自己不得不加快自己的步伐,希望能縮短之間的差距,
至少知其所以然,稍微的弄清楚整體的輪廓,好有個架構,
使學習曲線呈遞增函數。看到主管的工作量明顯overloading,
自己卻使不上力,感覺很糟,即使我知道很多東西急不來需要經驗累積,
但總想縮短上手的時間,好減輕主管的負荷。
歸納工作後好的轉變:
1.掌握事情的本質後,朝多元面向思考
了解任務背後想要達到的目的為何,重要性與急迫性,
過去自己對什麼事情都看的太嚴重,或是太草率,
在精力與時間調配上不太Ok,現在比較能了解任務的目的,
不僅完成,而且“有機會”讓它超過主管的預期,更能達到效果,
資源分配更具效率。同時,基於公司文化與產業特性,不僅對資料保密很注意,
在做任何事考慮也會比較多。以出遊為例,單單訂餐,
就會馬上想到有沒有人吃素食、不吃牛肉、對海鮮過敏、老大們的偏好、這次出遊目的、
人數多寡、下一個行程是什麼等等,很容易想很多,這該歸功法金處的訓練嗎?但是這樣其實很累。
2.反應快
不管是說話,是處理事情,面對突發狀況,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反應變快。
當四周環境快速變動,要求不斷加進來,自身的節拍會不知覺跟著變快,
講話愈講愈快,這很難講是好或是不好,在跟同學聊天過程,我察覺到自己在對答、在想事情時
不僅多元化,且能快速歸納出幾個重點,我覺得這種改變很不賴。
3.耐壓性提高
我們主管是個急性子,我又是個對人感覺很敏感的人,所以,
面對主管,我常會說話結巴,腦筋一片空白,尤其當他在我旁邊,
我會緊張的不得了,很難思考。是習慣嗎?還是因為已經慢慢找出節奏的緣故?
面對壓力比較能接受,較能沉著的解決,即使怎麼匆促還是設法保持成果的品質。
另外,過去在工作情緒持續繃緊後,很容易處在亢奮狀態而無法放鬆,
透過對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與人的熟稔度提高,慢慢調整自己的步調,
原先失眠、長期緊張的情緒,稍稍獲得“控制”,看電影、唱歌、 聽音樂、運動、洗澡與散步,
或者和同事、朋友聊天,能稍稍紓壓,轉換情緒,這個部分我還在學習。
4.說“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能判斷事情輕重緩急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超過自己負荷時,
不會再熬夜逼自己趕完,不但傷身體,東西品質也會失去水準。
當然,說不之前,必須讓主管信任你的判斷能力與工作態度,並非偷懶,
也非怕事,或者說,這是因果循環的關係,主管也不一定能分配合適的工作量給每個人,
部屬有“義務”讓主管察覺到工作有over的情況。獨立思考,能讓自己和主管處在亦師亦友的關係,
否則,以本公司企業文化,大家過於乖巧,長期而言對組織並不是件好事,
好的主管需要刺激跟想法交流,否則,他大概也會很寂寞吧!獨立思考,
對我而言,能讓工作更有趣,覺得自己有生產力,成品有自己的靈魂在裡頭。
5.對金融業務更有想法
對於面試題庫,包括油價上漲、通膨壓力、
緊縮性通膨、貨幣或財政政策、卡債問題等,更有想法與體會,
也更加喜歡金融業。銀行就像是上帝那隻看不見的手,
負責分配資源,吸納大眾資金期待能做更有效率的運用。
跟據古典經濟學的原則,當銀行在追求自身利潤極大,
無形中促成社會資源分配最適化(個體的加總便成總體的概念,
有別於Keynes),這是進銀行兩年很深的體會,正因為這個產業的特殊性,
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更為重大,今天若出現特殊的法令環境,
迫使銀行做出道德風險或反向選擇的行為,其外部性對社會的傷害將超乎想像,
對人民的生活影響,應該是遠遠超過總統ㄞ子彈、浪費公弩、官員貪污等事件。

昨天晚上,分別聽兩位主管分享很多想法,
讓今天早上起來時,整理工作後好的轉變,
有以上的結論,或許還有些遺漏,但是這些是我當下想到的。
我希望自己能保持一定的文章量,不想只是每天工作,
回家,睡覺,這樣的生活有點空虛無趣,寫寫東西至少能自由表達、
有機會和其他人用文字的方式溝通,將自己想到的記錄下來,
否則,很多閃過的想法稍縱即逝,有點可惜,愈來愈覺得,累積,持續,很重要也很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