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戚小孩,高一,換了幾個學校,一次的閒聊,表情困惑的問我:不會念書,就是壞小孩嗎?一定要唸書才有未來?

幾個同學,離開學校三年多,仍不停的考證照,從
CFAFRMCFP,問起原因,說是為了取得較好的工作職位;而我,前些日子亦因公司升遷的要求下,抱著證照與工作能力相關性的懷疑,硬是K了幾天書。

朋友
C準備考TOEIC,以在考試方式改制前來的及赴考,我問準備原因?他說:就覺得,多一張證照,比較有安全感,分數考高一點,新工作會認同你的英文能力。我接著問:那為什麼趕著改制前考?他説,因為他聽說和寫作的能力都不好,只能應付選擇題。

-----------------------------------------------

關於上學,經濟學有個說法:假設上學是痛苦的,學校成績展現的,是對於痛苦事務的耐力、忍受程度和應付厭惡事務的能力。就台灣而言,上學,係一個排名與評分的過程,學校成績不僅僅是對痛苦事務的反應,更是衡量人價值多少的重要標準,而全國一致性的考試,則係宣告社會的遊戲規則,不適合遊戲規則的,成績就會不好,人好像就顯得,一無是處。這種單元價值觀很可怕,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更顯得矛盾而不合時宜。

我也曾以為,考上好的學校,人生從此幸福美滿,但實情是,未來仍有很多選擇和挑戰。在唸書就是王道的價值觀下成長,隨波逐流已久,面對決定未來的那一刻真的到來,或者隨遇而安,或者延續過去的價值觀,冀以透過套公式達到社會認同的成功,或者,開始探索自己的精神價值。偏偏全球化與科技化浪潮下,我們面對過去不存在的工作,使用過去未發明的科技,面對過去未想像過的問題,如果只是遵循過去的路徑,恐怕也達不到原先設定的結果,而探索自己,需要自覺力和勇氣。

習慣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存在性,需要證照貼在自己的外表,以增添安全感。出來工作後,就體會到,證照與工作能力的相關性其實不高,比較像是個敲門磚,我還是相信,與其有張高分的金色
TOEIC成績證明單,不如以英文暢談自身對工作的想法。

求學中重要的一課,在學習如何學習,一個人價值,非用考試成績、工作位階衡量,人,就這麼一輩子,如果人云亦云,很可能的,有一天會發現這樣活著太對不起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